English

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1998-02-06 来源:光明日报 路甬祥 我有话说

在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同时,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根据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将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发达国家正向知识经济迈进。我们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和转化。

知识经济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经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尽相同,其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大。本世纪70—80年代,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知识的生产作用并在知识传播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技术立国”的日本,进入80年代后,经济增长明显减缓;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特别是美国,经济发展势头上升,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政府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增加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投入,重视知识创新。

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然而,我国创新能力、国家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还相差较大。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科技投入不足和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现行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不尽合理有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把握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尊重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更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作用。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制度的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促进和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水平,规模和效率是国家建设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其中,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家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社会和企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我国正在实施的多项科技、教育计划和工程,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例如,《技术创新工程》旨在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211工程》旨在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新体制等。根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建议在不断完善和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的同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家宏观层面,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

通过实施上述“三大工程”和有关政策措施,实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基本具备能够支撑我国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能力,使我国国家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呼唤《知识创新工程》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知识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当前,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基础原则和基本内容如下。

总体目标:到2010年前后,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具有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效运行的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及运行机制,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不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力争我国知识创新实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不断作出贡献,为大幅度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力争使我国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科学论文总数的排名进入世界前10名,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科技的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前10名。

基本原则: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和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识创新与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坚持高目标、高起点、高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基本内容:(1)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并具我国特色的“现代国立科研机构体制”,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2)转变管理机制,建立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包括明确国立科研机构的方向和任务,发展和完善科学基金制和重大项目竞争制,建立和完善“国立科研机构年度预算拨款制度”、“科研院所研究理事会制度”、“科研人员聘任年限制度”、科学合理的评议制度,促进国立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业和国际间的合作和联合等;(3)调整结构,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包括一批国立科研机构和若干所教学科研型大学;(4)创造有利于知识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率;(5)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提高国家知识创新能力。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在国家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应从直接组织技术创新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促进各组成部分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主。在国家知识创新活动中,政府应对国家科研机构和部分教学科研型大学给予相当稳定的支持。在知识传播活动中,政府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增加投入,改进管理,促进知识的广泛和有效传播。另外,政府还负责制订并实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国有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对组织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和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等。

创造良好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均应有助于鼓励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首先,要完善有关科技进步的促进保障法律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创新的法律和法规,尤其要健全知识产权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国家创新体系牢固地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其次,制定合理政策,包括科学研究政策、人才培养政策、引进消化吸收政策,技术供给政策、需求牵引政策、基础设施政策、企业创新政策等。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等。第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有利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社会风气。

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央政府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各主管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加强协调,做到机构精干、分工合理、步调一致、政策统一;建立政府与企业的新型关系,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集成和有效组合;创造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其他国家有关机构的联系,参与国际创新活动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21世纪即将来临,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在不断完善和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的同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大幅度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将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21世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